新聞 / News

當電氣化戰略調頭困難的時刻... 我彷彿看到章男兄的偷笑

文/ 政義總編、圖/AI



幾年前,全球車壇在政策與輿論的推動下,紛紛立下「全面電動化」的軍令狀,彷彿內燃機的倒數計時已經啟動。如今,基礎設施不足、成本壓力與市場冷卻,讓這些巨輪不得不減速轉舵。正是在這股從豪賭到回調的浪潮中,當初被視為保守的聲音(就是說豐田啦),如今成了少數笑得出來的先知。


政策調頭
歐洲那紙2035年禁售燃油車的軍令狀,原本像是鐵板釘釘的歷史時間表,如今卻被撬鬆了。德國、義大利、捷克等六國聯手,硬是從歐盟手裡討回合成燃料(e-fuel)內燃機的豁免權。理由很直接:完全封殺內燃機會讓供應鏈斷裂、就業外流,甚至動搖歐洲汽車製造業的根基。
大西洋另一端,美國的電動車補貼也開始緊縮。《通脹削減法案》把電池原料「本土化比例」門檻在2025年拉高到60%,直接讓特斯拉Model 3後驅版、福特Mach-E等明星車款出局。對車企來說,這不只是補貼的損失,更是供應鏈在地化壓力的加碼。
技術回潮
幾年前口口聲聲要全電動的品牌,如今紛紛重啟油電並行計畫。BMW乾脆翻出抽屜裡的REEV(增程式電動車)方案,先放在新5系上試水,理由很務實:東歐的充電網絡還停在「地圖上只有幾個點」的階段。
雷諾也悄悄踩剎車,延後旗下純電子品牌Ampere的IPO,把資金轉去HEV與PHEV領域,CEO盧卡·德梅奧甚至公開表示:「革命太急,消費者會跑掉」。
而在美國,皮卡電動化熱潮迅速降溫。F-150 Lightning Q2銷量同比腰斬45%,福特不得不縮減產能;通用的Silverado EV量產計畫直接延後(來源:Ford Q2銷售報告)。
信任危機
安全標準也成了新的戰場。歐洲NCAP打算引進所謂的「中國式對撞」——模擬車輛正面撞上重型卡車的場景,被梅賽德斯與Stellantis批評為「偏袒中國品牌設計邏輯」,因為歐系車普遍沒針對這種極端工況設計。
美國方面,NHTSA則是對特斯拉Autopilot開出重拳,認定它存在「設計缺陷導致誤用」,要求全系召回並重寫軟體。馬斯克依舊嘴硬,稱這是「反科學裁定」,但市場的信任正在消耗殆盡。
中國品牌壓力測試
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的進擊速度超乎想像。比亞迪的Seal U一登場就比Volkswagen ID.4便宜15%,價格優勢直接撬動中端市場(來源:BYD歐洲2025定價表);蔚來則靠換電站網絡覆蓋25國,市佔率穩步突破3%。
在美國,阻力更為直接。拜登政府把中國智能汽車列為「國安威脅」,封鎖其車載系統接入關鍵基礎設施;寧德時代與福特的合作被迫改為「技術授權模式」,以避開政治審查。
豐田章男:「我早就說過」
時間回到2020年,當時幾乎所有歐洲品牌都在賽跑「幾年後全面電動化」的承諾,豐田章男卻在記者會上公開潑冷水:「短期全面電動化不切實際,市場需要混合動力過渡。」
那時,業界不少人笑他保守,甚至懷疑豐田會被新時代淘汰。但如今,HEV與REEV卻反成為歐美品牌的救命解法,還被重新包裝成「新技術」在車展上高調展示。
結語


全球電動化正在從理想浪漫回歸現實算術:政策在搖擺、企業不敢再盲衝,技術重回混動與合成燃料的懷抱,中國品牌的外壓讓本土車企防線告急。豐田章男不是什麼未卜先知,他只是從第一天起就拒絕自我催眠。現在,務實生存,才是所有車企唯一的標準答案。




adadadad
留言 / Comments

您尚未登入會員,請登入會員即可留言。

登入 / Login密碼 / Forgot Password加入 / Join

more / 更多留言
×

Sign In / 留言登入

一般留言使用社群身份就可以了...

Facebook 微博


當然你也可以申請一個帳號...

更新驗證碼

加入會員

×

忘記密碼

輸入您的資料,我們將寄送密碼到您加入會員時所填寫的電子信箱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