測試 / Test

為電動車鋪路的人,真的存在 U-POWER的快充藍圖與台灣充電產業的關鍵分岔點

圖、文/政義總編

我常說,一台車的駕馭體驗,不只取決於四輪接地的回饋感,更關鍵的,是那整體用車生活是否能夠無縫接軌。而這句話,在電動車時代,顯得前所未有地重要。

三年前,當特斯拉一枝獨秀、傳統車廠仍在摸索電動化的節奏時,有一家來自「互聯網媒體」背景的公司——U-POWER,選擇做了一件傳統能源商難以想像的事:他們不是先算賬,而是先想「人」。

從一開始就想得比較遠

U-POWER的創辦人Bob,並非傳統電力或油品背景出身。他來自數位媒體圈,說穿了是「會做App、會聽使用者意見、知道消費者在抱怨什麼」的那種人。但也正因如此,他沒有包袱。


當其他企業還在用「副業」心態試水溫,U-POWER早已在台灣街頭默默佈局以超高速高壓電網為基礎的專屬充電場域。這個技術看似冷僻,其實直指電動車痛點:你可能有CCS2,但你有沒有480kW的能源櫃?你有沒有500A液冷槍?你有沒有能把一顆480kW能量動態切分成六車同時充電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統?

如果沒有,對不起——你說的快充,只是「規格快」,而不是「實際快」。

為什麼他們的快充站,就是比較不一樣?


U-POWER目前已在全台布局多座具備480kW與240kW級別設備的場站,如台南永康永安站、台中北屯洲際站等。

乍看只是多幾根槍、多幾個瓦數,但工程師與用戶都知道,這背後是電網佈線、土地設計、能源調度、液冷系統、用電申請與實地使用體驗的全方位協調與博弈。


他們把站體獨立出來、不與量販店或停車場共用格位,也不要求用戶要下車走進商場、掃描一堆QR Code才能開始充電。他們甚至設置雨遮,避免下雨天還要撐傘摸黑找插座。

這些不是什麼高科技——但卻沒人肯做。因為這不是賣電,是買心。
現況:台灣的充電產業困在哪?
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,台灣的非特斯拉電動車,其實從2023年開始就有明顯成長。這背後當然有政府補貼、品牌車款豐富等結構因素,但「充電焦慮」的緩解,是更為關鍵的心理門檻。
問題在於:目前多數業者(不論是傳統加油站轉型、商場共構、或電信公司試水)都將充電視為副業補充,缺乏系統性升級策略——更別提什麼480kW的未來規格了。
這些場站普遍存在:
空間窄小、需共用格位
使用介面繁瑣、認證系統混亂
電網承載力不足,導致「設備快但電力慢」
無人管理,無法即時排除故障
消費者面對這些困境,自然會反問:「我為何不乾脆買油車?」

為誰而建?又為何而快?


U-POWER的核心價值,不只在於設備先進,更在於:它願意比車廠更早思考未來的電車會需要什麼。

500kW級別的架構、模組化能源櫃、能同時支援六輛車快充的調度邏輯、用500A液冷槍支援保時捷Taycan、Hyundai Ioniq 5、Kia EV9,甚至是未來800V平台的超跑。

他們設想的不只是今天的需求,而是三年後車主下交流道、插上充電槍的那一瞬間,他會不會因為「真的很快」,而選擇繼續當電車車主。


結語:一家公司上下齊心,比起副業出發,更值得尊敬

回到一開始的提問:在台灣這樣一個土地寸金寸土、電網複雜、補貼資源有限的市場,一家沒有財團撐腰的新創,憑什麼能在電動車充電這條道路上走出自己的一條路?
答案其實簡單——因為他們真的把「充電這件事」當作事業主軸,而不是財報邊角的加分題。
雨遮、免共用、即插即充、液冷快充、480kW佈局、提前建設、智慧能源分配——這些看似技術的細節,其實都是「以人為本」的體現。
U-POWER不只是多建了幾個站,它讓家裡無法裝家用充電樁的電動車潛在用戶,多了一份選擇的勇氣。
而這份勇氣,才是台灣電動車發展能否跨越臨界點的關鍵所在。
adadadad
留言 / Comments

您尚未登入會員,請登入會員即可留言。

登入 / Login密碼 / Forgot Password加入 / Join

more / 更多留言
×

Sign In / 留言登入

一般留言使用社群身份就可以了...

Facebook 微博


當然你也可以申請一個帳號...

更新驗證碼

加入會員

×

忘記密碼

輸入您的資料,我們將寄送密碼到您加入會員時所填寫的電子信箱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