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 / News

當電解液不再流動,電動車能一統江湖嗎? 聊聊電動車固態電池的機會與難點

文/政義總編 圖/AI
什麼是固態電池?
電池世界裡,真正的分界線不在於品牌,而在於「電解質」。傳統鋰離子電池使用液態電解液,離子在其中自由移動,這帶來能量密度與成本的平衡,但也潛藏易燃、熱失控的風險。固態電池則將電解液固化,讓鋰離子透過固體材料穿梭,如同鋪設一條安全而筆直的高速公路,理論上能帶來更高的能量密度、更快的充電速度與更佳的安全性。
固態電池是怎麼來的?
1990年代:學術界首次提出固態電解質的構想,但僅限於實驗室階段。
2000年代:氧化物、硫化物與聚合物等不同路線被提出,但導電率不足、加工困難。
2010年代:隨著電動車需求崛起,Toyota、Samsung、QuantumScape 等公司開始投入,推動固態電池躍上產業討論檯面。
2020年代初:各國車廠宣布研發計畫,日企強調安全與壽命,美國新創聚焦突破快充與能量密度,歐洲則著重於供應鏈自立。中國廠商則在中試線上積極測試,但仍多為「樣品級展示」。
2020年代末(預測):固態電池有望率先在高端小批量產品(如豪華車款、航太或特殊儲能應用)落地。
如今,固態電池已成為 EV 產業的戰略制高點。
日本:Toyota 領軍,結合本土化學與製造技術,走穩健路線,強調循序漸進量產。
美國:以 QuantumScape 為代表的新創,背後有 Volkswagen 等資金支持,強調突破性材料與專利佈局。
歐洲:政策導向明顯,著重電池自主化,避免受制於亞太供應鏈,正在推動固態電池與現有 Gigafactory 體系對接。
中國:聲量很高,但多集中於展示樣車與技術發布,距離穩定大規模量產仍有挑戰。中國的強項在於速度與供應鏈,但固態電池尚未跳脫實驗室與試產階段。
由此可見,固態電池不僅是技術競賽,更是國際EV產業版圖的角力。
挑戰:從實驗室到工廠的鴻溝
固態電池要真正取代液態電池,必須跨越以下難題:
1. 材料導電性:固體電解質難以達到液態的高速離子遷移率。
2. 界面穩定性:鋰金屬與固體電解質接觸時容易產生裂縫,導致壽命快速衰退。
3. 製造成本:現有量產設備設計給液態電池,轉換到固態需要全新工藝與設備。
4. 良率問題:固態電池的層疊與壓合過程比液態更敏感,稍有缺陷就會失效。
5. 產業協同:供應鏈、檢測標準、充電基礎設施都需要重新調整。
短期˙可見的實際應用
固態電池的第一站,極可能並非大眾電動車市場,而是高端豪華車款(如跑車、旗艦電動車),承擔高成本並換取更安全的體驗。
此外,還有航空航太與無人機(波音787效能的提昇,很大程度來自鋰電池的運用,當然還有碳纖複合材質的輕量化),這些領域非常追求高能量密度與絕對安全。當然,還有軍用與特殊能源儲備,強調可靠性與環境耐受性。
結論:距離固態電池「一統江湖」還有多遠?
固態電池確實是下一代電池的方向,但目前仍處於「過渡期」,更像是產業話語權的棋子,而非量產救星。液態電池依然佔據絕對主導地位,且隨著高鎳正極、矽碳負極、磷酸鐵鋰優化等技術演進,仍有改進空間。
所以當我們問:「當電解液不再流動,電動車能一統江湖嗎?」答案是:還不能。固態電池或許終將登場,但眼下,江湖仍是液態電池的天下。
adadadad
留言 / Comments

您尚未登入會員,請登入會員即可留言。

登入 / Login密碼 / Forgot Password加入 / Join

more / 更多留言
×

Sign In / 留言登入

一般留言使用社群身份就可以了...

Facebook 微博


當然你也可以申請一個帳號...

更新驗證碼

加入會員

×

忘記密碼

輸入您的資料,我們將寄送密碼到您加入會員時所填寫的電子信箱裡。